兌 乾 離
四 九 二
震 三 5 七 艮
8 1 6
巽 坎 坤
出處第一,青囊經:
青囊經前文反復了空話,空話是空話嗎?不!是眾人沒真正看懂的話!
天尊地卑:天尊,則當居于中正,至上,故在9數位。地卑,卑則當居偏鄙之下位,必不在中。
陽奇陰偶:陽,為乾震坎艮4陽卦。陰,為坤巽離兌4陰卦。奇為奇數。偶為偶數。何其明哉!正為此卦圖所配。
出處第2,邵雍的五行配八卦:
眾人皆知五行配八卦體取之于河圖,殊不知有效之于洛書。終是不知配法之誤。若不以此卦法配之,河圖數5、10屬土可配卦,而洛書數5、10失于配卦何則?然,五行豈可無土乎?!
乾、兌(金);正配于九、四。
震、巽(木);正配于三、8。
坤、艮(土);6、七坤艮土,特打水火相化1、二—>6、七而成者,以水火不自力存在,必借土以存之也。(蓋水自力為空氣,火自力為煙滅,是水不為水,火不為火也,故以土相之。)另則,水流入地,火燒則上山;山上出火稱火山,地上出水是泉,皆屬天然之理。卦法天然。
離(火);坎(水)。正配于二、1。
此則與邵雍卦法天然吻合的地方也。
出處第3,邵雍、朱熹八卦取象歌:
乾3連:3連為王字,外加一點是主。所指明之方位恰是洛書9數之位。
坤六斷:所謂斷卦者,算定也。故此取斷字為定。六斷,謂定位于六。此外,六為老陰,正屬坤卦。
震仰盂,艮覆碗:取“俯仰于天地之間”之謂,故震、艮當為中層數3、7數。
兌上缺,巽下斷:上下者,上下位。斷者定。巽居下邊,以坤已經居六數,故巽當居之于八數。缺者,宮闕,于天邊,以上與下相順正成故,兌當居與八數上下正對之4數。
離中虛:中虛,則走邪,邪行不可使居正與中,是為邪火。虛者輕清,當在上邪位。中為洛書當中五,洛書當以位推演。4數位已經由兌居,故此離當居2數。
坎中滿:中滿,滿則溢。自中五溢出中下之一。
出處第4,五行數:
一水,2火,3木,4金,五土。
正合于本卦所配數。只是五土,先天已經失,由后天水火天生之。
出處第五,周易系辭傳:
天地定位:另據青囊經所謂之“陽有體而陰有位”之言,定為體,是為定體,位則同名。非眾人所臆測之上下一對峙者也,況對峙犯沖,本非所宜。
水火不相射:水火不相射,何故諸人配出之卦盡為水火相射?蓋只算成數定數,不知有運化數也。
出處第六,3字經與古代傳言: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3易詳。”
釋文:“有連3卦的,有龜藏的,然后才有周易,3易象。”1、連3卦的為這個中天卦法,二、龜藏的是洛書數,三、周易為世間傳出的,但倒是3易中最后出的,最后的定法。故而使用周易當追本溯源,方得其妙用。
“太卜掌3易。”
祖先之語何其明哉!非然者前人何故處處說起3易?失而不復返,莫非要子弟為流失的這一切銘心鏤骨,哭哭啼啼?不!3易本就在周易中完備,只因眾人對面不識,所以處處提示著祖國的人們啦。
至于為何要暗藏這個首要的卦法,那要看祖先遭遇到了什么事了,我非史學家,又如何得知。
出處第7,朱子之所以為朱子:
朱子最最少的進獻:1、讓河圖洛書浮出水面。二、識真經,斷章句。三、啟蒙學,導后人。
讓河圖洛書浮出水面,這是儒學之學之所以能從宋代朱子以后的千百年間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了。而使用蒙學,讓環球后人都能通過他們尋覓到中天卦法,這是不得已經,也是正教的情理之事了。很多人垢罵斷章與4書,可是沒有朱子斷章,今天的人們,有誰能讀得懂前人書呢?老古的人使用竹簡,一片片的寫,一片片的看,改是一片片的改,看是豎著漸漸看。中古的人用紙,是用線裝的,錯了拆線,去掉重來,看字仍是豎著漸漸看。今天的人,簡直不出錯的,寫字是整本整本的,改的較少吧,看的是萬萬字的大部頭一部接一部,橫著速速的看,疲于奔命,還津津有味的說他愛看書,看啥子書呢,義理一竅欠亨!朱子斷章,在翰札轉為紙書的問題上為中華立了個天大的功勛,我想他之所以那么成功也在于這樣的善細察微言大義了。朱子把他最妙的發財寶貝教給大家,居然在今天遭遇如此多的垢罵呢!
今天的人們有眼無珠,不識泰山。前人可不是呆子,朱子的良苦居心遭到當時尊師重教的前輩們正用,并且甘尊他為子,情理當中。千百年來,不知有過量少真實的念書人,對他所頒布的3易戴德倍至呢!
對于朱子,我原先并不存好感的,并且除了4書等章句他留痕下來的偶然過一點點外,我基本沒看過他著的書。由于咱們這輩打小的教誨,一切中華罪因都是他弄的鬼。另外一方面是我只信任孔子輩的書,對孔子輩以后的人只采用幫忙左證的方式對待,不太關心。無非最近,我發現越到中漢文化的關隘上,就越會撞著他們,就好比河圖洛書,好比這個中天卦法的發現,離不開他們!所以多寫了點東東,為他說點話。尊師重教,否則,大家都邑多多吃苦頭的!
證辭一2:
邵雍的暗示:易中秘密窮天地。歷來切莫教輕傳。神仙亦有兩般話,道不虛傳只在人(仁)。
邵雍、朱熹為什么不傳而采用隱蔽方式?這可不只是他們,自古以來便是這樣的!由于他們都秉持圣教,只有到了太盛世能力讓傳出來的。今天時逢盛世,被我這小輩拿來玩了,但愿能給現今的易學界帶來新一輪的繁華。世人切莫歧視,前人費盡心力不得此!易學愈衍愈繁,恰是不得其宗法,故而在枝枝葉葉中鉆出這許多繁瑣的東東來!
易學前輩謂孔子:“自卜商入室,親授微言”。這里當明確,是卜喪了,故而藏之密屋了;所授是口口相傳,密之又密之事了!
最新文章
|
相關文章 |
|